第374章 后方争斗不休,前线战事焦灼

回到襄阳后,张明也见了贾诩、诸葛亮等人。

和他猜测的差不多,司马懿短时间内,通过蔡家,和许多襄阳世家搭上了关系。

再加上出征前,刘备对待司马懿也十分热情,因此除了得到张明关照的诸葛亮等人,对司马懿怀有强烈敌意外,大多数人,都被司马懿表现的谦和有礼欺骗,对司马懿怀有好感。

而司马懿当上给事中后,除了进宫频繁些外,也没有其它异动,张明倒也没有再过分关注。

直到十天过后。

朝堂上,汉献帝刘协坐在龙椅上。

人群中司马懿悄悄给刘协点了点头,刘协会意,沉声道:“朕近日闲暇时,在宫内闲游,却发现宫中侍卫数量严重不足,于是特意去查了一下。”

“结果朕发现,如今宫中宿卫数量,甚至还不如董卓之乱时的一半,这万一遇到突发事情,朕担心,仅仅现在这些人,恐怕难以应对。”

“因此朕提议,增加宫内侍卫,以加强皇宫守备。”

“众爱卿以为如何?”

张明眼眸微眯,有一种不好的预感。

你想想,一个皇帝,要加强自己皇宫守备的力量,还要以商议的口吻,放到朝堂上来讲,是不是有点惨?

事实上,这种事情,刘协完全该和刘备商量。

刘备不在,刘协也应该和张明商量,而不是选择在大朝会上,当众讲出来。

这哪是在卖惨,分明是在打刘备的脸!

看来这十天司马懿并非沉寂,而是一直在计划,不知道又酝酿了什么恶心的招数。

刘协话音刚落,诸葛亮便站了出来。

“陛下,臣以为现在前方正在交战,朝廷财政应该收缩,增加侍卫无异于增加开支,实在不是明智之举。”

“更何况,襄阳常驻一军,足以保证陛下安全。”

然而诸葛亮话音刚落,就有一人反驳道:“孔明,此言差矣!”

张明循声望去,没想到这说话的,竟然是王家家主王璨。

只听他说道:“宫内安全岂能儿戏,增加宿卫有助于稳固皇宫,陛下越安全,前方将士作战也才越安心嘛。”

“而且不过是增加皇宫侍卫,这事陛下自己就能拿主意,放到朝堂上来,足见对我等的尊重。”

“这么一点小小的要求,孔明为何还要反对?”

并且在王璨说完,陆续又有一批人表达了支持的意见,张明仔细看去,发现这些人或明或暗,都和蔡家有些复杂的关系。

也就是说,这些人的背后,是司马懿!

张明眼眸微眯,就想要开口。

不料司马懿先他一步,或者说是刘协先他一步,点了司马懿。

“仲达可是有话要说?”

张明秒懂,这是两人联手,在给他演戏呢。

朝堂上的事,就只有用嘴解决,像张明威胁刘协的话,私下可以说,但是在台面上,是绝对不能说的!

否则张明的声望,将彻底被摧毁。

于是张明退了回去,他倒要看看,这司马懿究竟能说出什么花来。

司马懿出列,目光扫视一圈,最终落在了诸葛亮身上。

“陛下的安危,关乎整个大汉的安危,孔明以为,此言如何?”

站在大义之名上,诸葛亮也无话可说。

司马懿继续说道:“孔明刚刚不是说,增加侍卫需要增加开支吗?”

“我却认为不需如此。”

“这些天,我看过这段时间以来,去年一整年的赋税情况,现在荆州府库充盈,完全可以负担。”

“更何况,陛下扩充宫内侍卫,最多也只是增加一部,区区千人而已,又能花销几何?”

“反之,这些侍卫,代表的是陛下的脸面!”

“难道孔明是想,让曹操和袁绍那边扶持的伪帝,来看陛下的笑话吗?”

一连串的叙说和反问,让诸葛亮措手不及,一时无言。

果然。

司马懿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,不像诸葛亮,到了蜀汉成立后,不得不成为一个政治家。

因此现在的诸葛亮,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。

而此时张明也明白司马懿想要什么了,无非是想要一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宿卫罢了。

眼看贾诩要开口说话,张明连忙以眼神制止。

与其在大义已失的情况下,和对方打嘴仗,不如以退为进。

“陛下,臣附议!”

张明越众而出,朗声说道。

他一开口,其余不管是想要反对的,还是想要赞同的,全都偃旗息鼓了。

谁都知道,张明代表的是刘备。

事实上,只要张明同意了,这事也就成功了。

刘协大喜过望,不料张明紧接着说道:“既然如此,臣提议,尽快从鹰扬军中,择一千精锐,充入宫中宿卫。”

“不知陛下以为如何?”

“这......”

刘协瞬间傻眼了。

鹰扬军的人,傻子都知道是谁的人,那能指挥得动?

司马懿双眸微眯,他就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,如果同意了,那他这扩充宿卫的计划,也就宣告失败了。

“宫中宿卫,当选优先选拔世家子弟担任。”

“这鹰扬军的士兵,恐怕不符合规定吧?”

司马懿开口反问,说得的确也是实情。

不过张明已有准备,笑道:“仲达说的我当然知道,不过汉王之前下过严令,征战时期,各地均不许以任何名义的形式征兵,以免造成百姓负担。”

“哪怕是宫中宿卫,也不例外。”

“要不,等前线战事结束,再议此事?”

张明也说出事实,司马懿皮笑肉不笑,“好好,既然如此,那之后再议。”

就在襄阳朝廷博弈的时刻,前线刘备已兵临德阳,正在和吴懿对峙。

吴懿此时就在德阳,并未如庞羲命令,放弃德阳而据守广汉,劝降强攻均无效后,一时在德阳形成了僵持。

另一边,张绣大军则进展顺利。

如今已经过了江阳,正向僰道而行。

僰道城内,张任的副将忧心忡忡。

“将军,上面命令咱们死守江阳,可如今咱们却退到了僰道。”

“万一,我是说万一,万一敌军不走僰道,而是选择汉安(现内江),那可如何是好?”

张任成竹在胸,遥看远方,没有说话。

恰好斥候回报:“报!”

“敌军已过江阳,行军方向正是僰道!!”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