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2 章

《六国卑秦,天降大军》全本免费阅读

“不如……我们先将新法教给底下的官吏,再有官吏来负责教导黔首?”嬴稷提议道。

他的目光从来都放在争霸诸事上,嫌少低下头来看脚边的黔首。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与黔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。

“小吏大都出身不高,让他们给黔首做老师,效果会更好。”

嬴渠梁的目光从面前的黔首们身上扫过。

这些黔首们显然很少能够看见这么多的“大人物”,他们在向嬴渠梁等人行过礼后,目光直往嬴渠梁等人身上瞄。

因为常年在田间劳作,他们大都皮肤黝黑,手上布满了皲裂的痕纹,连指甲缝中都藏着淤泥。

这些人似乎也察觉到了嬴渠梁等人的失望之情,他们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一般,一个个都低下了头。

“唔……令长可以再教一遍吗?”

其中一名看上去像是里长的老人挫着手掌心,小心翼翼地对嬴渠梁等人说道:“俺们笨,但俺们……这次俺们认真学!”

“令长,再、再给俺们一次机会吧!”

其他人也用紧张的目光看着嬴渠梁,仿佛生怕他们完成不了这些大人物们教导的东西而挨罚。

在这一刻,嬴渠梁心底的某一处被触动了。

“莫慌,莫慌。学不会那些东西,不是你们的问题,而是我们的问题。”

嬴渠梁用他最为和蔼的态度来对这些黔首们说话,却依旧无法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。

见状,一旁的亲兵主动上前,接过了这项工作。唯有出身微寒之人,最为理解这些底层黔首们此刻的心情。他们说一句,兴许比嬴渠梁说上十句都管用。

在这些人的安抚下,黔首们背部的线条这才变得不那么僵硬了。

嬴渠梁回到嬴稷和卫鞅身边,感叹道:“我们是新法的制定者,是最为理解新法之人。如果连我们都无法将新法的内容教给这些黔首,而要通过官员和小吏一级一级传授下去,这些黔首们学到的新法,和我们制定的新法,还是一回事么?”

嬴稷和卫鞅沉默不语,显然,他们都在思考嬴渠梁的话。

“既然新法的内容,这些黔首们无法理解,也记不住,便说明新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陷。”嬴渠梁道:“咱们还是先回去,再修订一版浅显易懂、适合黔首们看的新法吧!他们若是不知道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能做,咱们又要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?”

“可,这项任务就交给鞅来完成吧。”卫鞅主动请缨。

第一次小试牛刀,就出师不利,没能完成秦公交代给他的任务,让卫鞅有些尴尬。

他在说这番话时,显然是存了将功折过的心思。

“可。”嬴渠梁拍了拍卫鞅的肩:“如有需要,可深入黔首之间,了解了解他们的习惯和生活模式。”

卫鞅得了嬴渠梁的吩咐,自然又回去开始加班加点了。

嬴稷有些不解地看着嬴渠梁:“大父为何会突然变得对这些黔首这般在意?”

“倒也谈不上有多在意,只是,冥冥中有个声音告诉寡人,若是忽视了这些细节,日后,我大秦兴许要付出难以承受的惨重代价。”

嬴渠梁道:“寡人也说不出这道声音究竟从何而来,不过,寡人选择相信这道声音。”

在说完这番话后,嬴渠梁又对嬴稷道:“从前,寡人虽治理着这个国家,但寡人从不曾停下步伐,好好看一看身边的这些黔首……”

对于他而言,绝大多数时候,这些黔首们就是一道道沉默的背景板,脚底下司空见惯又毫不起眼的尘埃。

直到今日,嬴渠梁才发现,这些黔首们一个个,都是活生生的人。

这对于他们而言,只是一次普通的出行,可这些黔首们在被召到他们跟前时,一个个却战战兢兢、如临大敌。

他们随意的一次举动,就能给底层的黔首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,这变法一事,涉及到他们的将来,也涉及到秦国的将来,自然更该慎重行事。

嬴稷听着嬴渠梁的话,若有所思。

未曾好好看过身边黔首的,又何止嬴渠梁?他亦是如此,山东六国的国君亦是如此!

那些黔首平平无奇,有什么关注的必要吗?

嬴稷不知道。他唯一知道的是,他的大父是得天眷顾之人,否则,大父的《求贤令》断然不可能穿越时空,去到后世大秦。

大父可是得到了什么提示?

嬴稷决定用自己的双眼好好观察观察。

……

为了完成嬴渠梁交代的任务,卫鞅开始频繁往返于栎阳王宫和黔首们的聚居地之间。

到了后来,他甚至换上一身粗布衣衫,直接混入了一个村落之中,亲身感受该如何与底层黔首们相处。在这过程中,他也在琢磨面向底层黔首的法律,又要如何诠释,黔首们才能听明白。

嬴稷对这个过程颇感兴趣,恨不得直接去那个村落蹲点,看看卫鞅究竟是如何与当地人相处的,他是否能吃得惯麦饭。

麦的产量虽比粟米高,但时人还无法好好处理麦,只能将之蒸成整粒的麦饭,粗糙割喉。

贵族吃的多是粟米和其他谷物,唯有寻常黔首会吃麦饭。

此外,老秦人说话可不像嬴渠梁和嬴稷说话那么容易辨认,他们在说话时,大多带着当地的口音。要适应这一点,对于卫鞅而言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当然,最为要紧的一条,在于卫鞅与底层黔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根本不一样。

卫鞅在与黔首们相处的过程中,定会有许多有趣的事发生。不能亲眼看到这一幕,对于嬴稷来说,实在有些遗憾。

眼下,嬴稷要帮嬴渠梁分担公务,还要盯着嬴渠梁,不许嬴渠梁太过操劳,自然是走不开的。

正因如此,和嬴渠梁一起吃卫鞅的瓜,就成了嬴稷唯一的乐趣。

卫鞅混入黔首们之中时,由小将王翦负责保护他的安全。

每隔几日,王翦就会向嬴渠梁和嬴稷汇报一下卫鞅的“进展”。

据说,卫鞅抵达那个村落的第一日,就跟某个看不惯他这个外来人的“刁民”干了一架。

虽然那名村民身强力壮,十分彪悍,但卫鞅能够安然从魏国大老远跑到秦国,显然也是有几把刷子的。

两人缠斗了一番,卫鞅以假动作骗过了那名村民,打赢了这场架。

不过,由于卫鞅被那名村民偷袭在先,他自己也形容狼狈,看上去并不比那村名好多少。

村里干活需要出大力,因此,村里的人平时最崇尚身强力壮的汉子。

他们见卫鞅看着文文弱弱的,打起架来却这么凶,不由对卫鞅略微有些改观。

不过,仅仅是打一架,还远远不足以让村里人接受卫鞅这个外来人。

尤其是村人们很快就发现,卫鞅空有一身力气,却是个中看不中用的,完全不会干农活。

不仅如此,他还有些“穷讲究”——香喷喷的麦饭,他觉得难以入口,他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的,每隔几日都要打水洗澡……

即使他换上了一身破旧的衣衫,站在村人之中,他看上去也完全不像个农民。

种种迹象都表明,卫鞅的身份不一般。

卫鞅显然也知道,他想要装普通黔首,肯定装不像。

于是,当村里人询问卫鞅的时候,卫鞅告诉他们:“我原本是魏人,家里有亲戚在魏国做官,我也跟着沾了些光。后来,我的那个在魏国做官的亲戚被人给害死了,我怕那些人不肯放过我,只好逃到秦国来……”

由于他说话时,的确带着写魏地口音,当地村民们最终信了他的话。

后来,村民们见卫鞅努力地帮他们干活,想要融入到他们之中,也就渐渐接受了卫鞅,有好心人开始指点卫鞅该怎么开垦荒地。

这些老农们经验丰富,却不擅长表达,只能跟卫鞅连比带划。

卫鞅花了一番功夫,才终于弄明白他们的意思。

在这些老农的帮助下,卫鞅的种田技术在不断进步着。现在的他,起码不会再轻易把那些苗苗给种死了……

听到这里,嬴稷面色有些古怪:“商君不会只是忙着跟人学习种地去了,别的什么也没做吧?”

“不会。”嬴渠梁虽然与卫鞅相识不久,对卫鞅却有一种莫名的信心:“卫鞅是个心志坚定之人,一旦下定决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